忧患 :腾飞的起步
从邓小平的忧患意识想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救国救民的呼唤,它是华夏人民忧国忧民的心潮汇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忧患意识的充分表现。
社会发展到至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更是集忧患意识的精粹于一身,他们把忧国忧民与社会的命运,人类的前途相结合,将忧患意识推进到一个更新的层次,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注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忧患意识呢?
忧患意识,表明了主题体的觉醒,以其细致的观察和深邃的思索,忧国、忧民,思想活跃,精神激亢,表达一种奋进精神。表明了对社会与环境的种种痼疾,持有理性的怀疑眼光,以其应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对痼疾予以否定与批判,同时又在其中蕴涵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因此忧患意识是集奋进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于一身的。忧患意识的主体一般是一些博学多才的睿智学者,他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审慎的思索,从而产生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忧患感。他们明白忧患意识的价值是离不开社会实践环节的,是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革命年代,忧患意识所迸发出的政治责任感、锐意进取意识以及面向农民、面向实际的求实精神,在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邓小平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但更为突出的是他把率领群众进行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自己的崇高使命。
《邓小平文选》,从第二卷首篇到第三卷末篇,无不充满着忧患与斗争,思索与危机。他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剖析着整个世界,他将忧患意识与放眼世界、摆脱僵化观念、乐观情怀以及实干精神紧密结合。
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本世纪中期后,世界以新科技革命为先导,将产业结构的中心 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变,将工业结构中心由传统产业想新兴产业转变。一个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对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中国要发展壮大,首先必须认清局势,把握先机,由农业人口占多数、手工业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较大比重的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这一切都是与世界转折密切相关的。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人们都在说‘亚洲太平洋世纪’,我们站的是什么位置?”他把眼光转向世界,尽可能抓住种种机遇。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决不能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对中国而言,不单是市场、技术、资金、经验的互补,更重要的是体制的转型,以及与世界的接轨。总之20世纪世界性的重大历史转变,使得我们必须抓住世界局势的变化趋势,把握时代特征,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环境。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要警惕“没有硝烟的世界大站”。近十几是年里,西方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某些片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中国滋长。西方国家企图让中国就此分化瓦解。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加强对自己人民的教育,才能“拒绝蚀,永不沾”。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把人们从迷信中解救出来,而90年代所提出的“胆子要大一点,思想要解放一点”显然是对僵化观念的一种猛烈抨击。僵化观念是“左”的思想的一个梦魇,是改革开放的大敌,它不断引发姓“资”还是姓“社”,坚持“一个中心”还是“两个中心”等的争论,因此摆脱僵化观念就成了忧患意识的一个重心,也是中华腾飞的关键。为此邓小平耐心而又细致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做出了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发明:不搞争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引导并帮助人们持续更新。邓小平说得好:“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他以乐观的情怀高瞻远瞩地指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的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回答啊!
“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是邓小平一再强调并严格奉行的准则。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将的实事求是。不靠本本,而是靠时间,靠实事求是。”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务实作风和实干精神,为忧患意识注入了更加浑厚的奋斗动力。
综观邓小平的忧患意识,足见他早已立足世界,放眼未来,将忧患意识与中国发展的前途、世界历史的变化和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具有理性和威力,成为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忧患意识乃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给予积极的精神诊断。他表达了有识之士对民族进化与提升的终极关怀。邓小平在领导我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受到了这股忧患意识的驱动,不仅在中国转型的重要时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揭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忧患和痼疾,而且还将忧患意识转向实践,从而造就了一种新时代的忧患精神。他明白应该着眼于振兴中华。当今社会,国家自身国力的强盛成了世界强国的唯一标准。,这就意为着只要提高综合国力,就能获得的权威。《邓小平文选》地二卷就指出:“我们在国际事物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物中所起的作用就回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物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所以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
伟大的革命实践需要有伟大的革命理论做指导。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思考后,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肩负起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任。他把马列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道路。他摆脱一切羁绊,以非凡的政治勇气、高超的办事能力,形成了新的理论创造。他发表了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时市场”的精辟论断,同时,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制;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此外,还运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搞活经济特区建设等等,都体现了邓小平不受习惯模式的约束,在其特有的忧患意识上开创属于自己的革命风格。邓小平不断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反思,他认为,我们孤立地将建国以来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同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相比较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角度审视中国的现代化。他明白:“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我们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技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这里,他要求我们把握世界的进程,自觉把本民族的发展放于世界发展的坐标中,用世界的目光审视自身的成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世界发展的道路生搬硬套,“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是真正适于本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发展、稳定,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三个根本性问题。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它们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发展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的物质基础,也是未来向共产主义过的的物质基础。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了更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里,只有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搞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总之,邓小平始终把改革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和唯一出路。而稳定压倒一切,在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一贯作风,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历史经验。只有稳定,社会主义才会顺利发展。因而我们要把稳定做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的一项常抓不懈的根本大事。我们要以积极全面的观点对待稳定问题,既不能因强调发展和改革而忽视稳定的作用,也不能因为社会出现的不稳定,就限制和放弃发展。
总观过国际形式,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未来十几年以至几十年的时间我们都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从国内环境看,我们也具备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机遇亦和挑战并存:国际竞争集中于综合国力的较量,资金、市场、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大国仍是西方和平演变的头号目标。总之,机遇挑战相伴而行,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抓住时机,加速发展。于是,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原则
要抢时间扎扎实实地赶,一天也不耽误;坚定不移,任何时候都不动摇;大胆探索,大胆地闯;敢于防开手脚,反对四平八稳。机遇这些重要原则,邓小平终于构建车了一个跨世纪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