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重要的农耕文化,它来源于我国劳动人民对气候变化的细心观察的总结,对于我国农耕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意义非常重大,而悠久的历史背景让冬至在民间的风俗也逐渐丰富起来。
冬至大如年
冬至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一直以来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南方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一带,番薯汤果是冬至比较出名的传统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画九习俗
关于冬至期间,画九的习俗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延伸阅读
冬至阳气转是啥意思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时还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开始慢慢回升,直到夏至。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因此,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大吉日。
冬至不出门是什么意思
冬至应该是我们年轻人比较熟悉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但是冬至不仅仅是节气,同时它也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只是现在冬至的节日意义已经被逐渐削弱了。即使是这样,现在我国很地方依然习惯在冬至这天遵循古老的传统,在冬至的夜晚藏在家里不出门。那么冬至晚上为什么不能出去?下面我们来看看冬至有什么禁忌不能做。
为什么冬至不能出门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古时候的人们到了晚上不像现在有夜市,灯火通明,古时候的人们晚上出门很不方便,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在天黑之前都会早早的回家了。 ——冬至有晚上不宜出门的说法,虽然只是民间说法,但天气寒冷,即使出门也要记得早点回家。
冬至的禁忌
不要游泳嬉水: 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鬼,以便投胎… =不可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那个。
不要熬夜: 不要熬夜,人阳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阴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根据民间习俗,在盘古开天之时,正是冬至的时候这时候由于天才刚被打开,万恶无首,天地遨游。所以民间流传了这个传说。但是这些民间禁忌还是经不起科学考究的。我们更应该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冬至问题哦
冬至的事宜
从周到汉,冬至日一直被当成新年的开始,约等于现在的除夕。
冬至日这天,所有人都放假!开放禁赌令!自由快乐地玩!
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家家户户置办新衣、打酒买菜,亲朋好友互相拜访并赠送新年礼物。
最重要的还是家族中的祭祀,要为祖先们献上代表敬意的贺礼哦
冬至节气的是什么意思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二十四节气”。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是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斗柄指向确定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时为冬至节气。